广州微整形培训班解答面中部老化的脂肪变化
现已认识到面部脂肪是分区的,各分区的形态学变化在面部老化中起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脂肪容积及相对骨骼支架位置改变情况尚不清楚。
将12个尸头(4男,8女)分为两个年龄组(组1:54-75岁,N=6;组2:75-104岁,N=6),将造影剂(碘海醇)注射于不相邻的面部脂肪分区中,每个分区1ml,注射后40分钟、待造影剂分布均匀后行CT扫描(参数:螺距 0.8,120KV,重建层面1mm),测量各脂肪分区上、中、下三部分的矢状距离,进行组间比较。
为了评估脂肪的下垂程度,使用脂肪头侧边界距离眶下边缘的长度来表示,能详尽描述中面部各脂肪组成部分的分布情况及面部老化后改变。
面部脂肪分布图。面部脂肪分为2层(在鼻旁为3层),浅层(黄色区)由鼻唇沟脂肪(nasolabial fat)、颊内侧脂肪(medialcheek fat)、颊中部脂肪(middle cheek fat)、外侧颊-颞脂肪(lateraltemporal-cheek compartment)和三块眼周脂肪(orbitalfat)组成。)
中面部深层脂肪分布图。由眼球下眼脂肪(suborbicularis oculi fat)和面颊内侧深部脂肪(deep medial cheek fat它们又进一步分为内侧和外侧部分。在鼻旁,脂肪分为三层,第三层位于梨状孔外侧,颊中面深层脂肪内侧部分的深部;颊脂肪垫的颊部延伸部分自上颌骨旁间隙(paramaxillary space)突出于皮下(紫色部分)。
面部老化后脂肪变化图。面部老化使中面部各部分脂肪体积向下部转移并整体下移。
颊脂肪垫的颊部延伸部分(buccalextension of the buccal fat)回缩加剧了颊内侧脂肪、颊中部脂肪和眼球下脂肪的下移程度。
鼻唇脂肪矢状面CT切片,红色箭头表示上、中、下三部分矢状径,黄色箭头表示其头侧与眶下缘间距。
三维重建(左:骨窗,右:软组织窗)显示鼻唇沟脂肪(NL)和颊脂肪垫颊部突出部分(B)。
两组间鼻唇沟脂肪、颊内侧脂肪、颊中部脂肪头侧与眶下缘距离对比图,显示面部老化过程中脂肪出现下垂。
鼻唇沟脂肪关键切面上、中、下三部分矢状径比较,提示面部老化过程中该部分脂肪体积出现下移。
颊内侧脂肪(MC)和颊中部脂肪(MIC)三维重建图。
upper third part上三分之一 middle third part中间第三部分lower third part下三分之一。
颊内侧脂肪关键切面上、中、下三部分矢状径比较,提示面部老化过程中该部分脂肪体积出现下移。
颊中部深层脂肪内侧部分 (DMC)并不直接接触上颌骨,而外侧部分(DLC)直接接触上颌骨骨膜。
颊内侧深部脂肪关键切面上、中、下三部分矢状径比较,提示面部老化过程中该部分脂肪体积出现下移
中部分深层脂肪:颊内侧深层脂肪由内侧部分(DMC)和外侧部分(未显示)组成;眼球下眼脂肪(suborbicularisoculi fat,SOOF)由内外部分(MS)和外侧部分(LS)组成,老化过程中出现下移。
眼眶脂肪上部和下部之间有连接韧带相连。
本研究发现在面部老年化过程中,面中部各脂肪组成部分体积向下部转移,并整体下移。另外面中部深层脂肪和颊脂肪垫的颊部延伸部分单独改变也可导致老化的面容改变。